您当前位置:兰州大雅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>> 大雅作品 >> 艺术微喷 >> 浏览图片
14 张,当前第 1上一张 | 下一张 幻灯播放
首届丝绸之路(甘肃段)民间民俗影像展——任世琛摄影作品欣赏
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任世琛 摄影 (31)
1 / 14
首届丝绸之路(甘肃段)民间民俗影像展——任世琛摄影作品欣赏
时间:2017年06月09日 浏览: 作者:佚名 关闭

这是你亲爱的土地

燕 兵

   把锐利的镜头对准我们的乡愁,对准社祭的马队,对准山林中的乡情,对准街巷里的岁月……在繁华纷扰中做些“无意义”的事情。

用温良的心擦亮一枚灯盏,剪拾一对窗花,吟唱一支谣曲,传习一门手艺……定格那些像沙粒一样细小而生动的日常。

关注平凡的日常和“无意义”,然后才能抵达意义、艺术乃至使命。因为你身边鲜活生动的日常是重要的,你身边那些行将消逝的日常是重要的,你身边那些消逝殆尽的日常是重要的。这样的日常就是所谓民俗。民俗里有祖先不灭不离的灵魂,有历史不断不绝的气息。

时间恒久,而生命终将流逝。你要做的,是关注那些符号、事象和知识,记录活动、过程和事件,在无可挽回的时光中存储一点记忆,留住一段乡愁。理由无他。冯骥才先生说:这是你亲爱的土地!

于是就有了被称为民俗摄影的文化行动——自觉地、长久地、执着地瞩目某一种有生命的现实状态,并最终呈现为成系统的影像话语。身处甘肃土地上的十位摄影家,以各自内心的视角,选取各自关注的题材,在各自适合的位置,记录了诸多民间民俗事象和活动,表达了对时间、生命和世界的认知与思考。

于是有了这样一场由“民俗”统领的影像呈现。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和甘肃艺术馆主办的首届丝路(甘肃段)民间民俗影像展,是以摄影的方式向时间和生活致敬。呈现于此的民俗影像,无论是对客体直接的摹写还是着意的表现,最终都要经受真实性、艺术性和学术性要求的考量,经受观看者的注视、思考和叩问。

在你亲爱的土地上,能够忠实地截取时间之流,并藉此引发好奇与关注,引发赞颂与挽歌,引发思想与行动,作力担当使命的摄影人,已经是成功的实现者。

   

    黄河上的羊皮筏子

   羊皮筏子被黄河沿岸的人们称为千年古“船”,它是用羊皮扎制而成的“排子”,由48 根细木柳棍扎制成正、长方形木架,下绑13 到14 个充满气的“浑脱”羊皮而成。 “浑脱”是把羊皮像脱衣服一样整个从羊身上扒下,经过加温脱毛后,用菜油、食盐渍泡,经缝制、充气后,气囊便形成,然后用菜油涂抹四肢和脖项处,为了防止羊皮囊漏气,一般在皮囊内要放少量的胡麻油。再用细绳扎成袋状,留一个小孔吹足气后扎封 。十几只这样的气囊栓在一起,上面再绑一个大木架子(防腐又有韧性的柳木做成),皮筏子即告做成。可以载人载物,是黄河沿岸民间保留下来一种拥有千年历史的摆渡工具。

       羊皮筏子制作简单、轻便安全、有惊无险、结实耐用,已有近2000 年的历史。据史料记载,在320 多年前,兰州金城关、骚泥泉一带的回民多从事皮筏渡运,人数多达50 多户,400 多人。羊皮筏子有大有小,古代最大的羊皮筏子由600多只羊皮袋扎成,长22米,宽7米,前后备置3把桨,每桨由2人操纵,载重可达20-30吨,日行200 多公里,小皮筏由十多只羊皮袋扎成,便于短途运输。串联起来的羊皮筏子大如巨舟,在滔滔黄河上漂行,气势壮观, 有“羊皮筏子赛军舰”之说。50年代之前,在铁路尚未开通,公路交通又不便利的黄河上游地区,羊皮皮筏一直是重要的运输工具。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,羊皮筏子已经基本完成了渡人运物的历史使命。现在,它已经成为都市人“摆脱城市喧嚣、体会自然野趣”的一种特殊的休闲娱乐方式。 在兰州的黄河风情线和宁夏中卫县沙坡头旅游区, 现在仍有少量的羊皮筏子。




本站内所有图文内容,均归兰州大雅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所有,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技术支持:金睿网络

兰州大雅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静宁路298号中海国际1701-1703 电话:86 0931 4679978 传真:86 0931 217107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