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位置:兰州大雅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>> 大雅作品 >> 摄影艺术 >> 浏览图片
95 张,当前第 1上一张 | 下一张 幻灯播放
她们——梭戛妇女影像笔记
微信图片_20230310163935
1 / 95
她们——梭戛妇女影像笔记
时间:2023年03月11日 浏览: 作者:佚名 关闭

       前  言

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 写在前面

       杨安迪


      26 年前那个初夏。“梭戛”,这个在汉语里颇有些突兀的读音,对我而言,不过是有限资讯中一个陌生的地名。
      当时,提到贵州的苗族,大家自然最先想到的是黔东南,想到的是清水江流域。至于贵州西部的山旮旯里,世世代代生活着一个名叫“箐苗(长角苗)”的族群,人们大多闻所未闻。
      大山深处,那是一处怎样的僻壤?“箐苗”的祖先于何时迁徙于此?他们世世代代耕耘劳作,其生产方式、礼仪、习俗等形成的独特的文化,在时间长河中,是以怎样一种独特的存在,与自然共存共荣,绵延至今的?
      回想起来,当时的梭戛是以上述一连串疑问吸引了我,我意识到能够做的便是以影像记录的方式走近她。
      令我想不到的是,这样的企望一启程,竟长达26 年之久。先是反转片,而后是数码,我无数次辗转于贵阳与梭戛之间。
      那个名叫熊绍珍的小女孩最先闯入我的镜头。通过追寻她的成长,涟漪一般扩展开去的是她身前身后的梭戛苗家女,只要我回到陇戛寨,我发现我最先面对的是她们无处不在的身影——从生儿育女、操持日常琐细的家务到田间地头的劳作,而通过她们巧手织就的独特的服饰所展现的美丽与智慧,更是令我大开眼界。
      镜像中的她们,于我而言不再是单纯的对象,而是体现某种关系。在我与她们之间,我发现最要紧的是必须学会“观看”,其间的奥秘,皆寓于有耐心的漫长跋涉中——这样的过程,意义远大于其他。换言之,我的影像记录即令结出果实,它的丰硕依旧伫留在梭戛那棵大树上。
      我在乎这一“看不见”的过程。
      于是,便有了“梭戛妇女影像笔记”这样的命题作文,以及类似“53 位小女孩成长”的拍摄计划——关注梭戛的妇女生存和小孩的教育成长,作为拍摄的重点,让我一直坚持至今。
      我很少问自己为什么非如此不可。我以自己认为最适当的方式这般记录下来,不过是尽自己的努力,力图向“真实性”与“原创性”回归。抑如此,便有了我与我心中的梭戛之间的絮语。它们秘而不宣,以不可替代的物质性沉      睡于我的记忆中,因为我们彼此拥有。
      更令我想不到的是,有一天,这些影像记录会被放大,被置于镜框中,由曾经的自我言说过渡到公共性的展示,并结集成册出版。
       由此牵连出的以下文字,片断似的尾随于影像之后。它们既非论说也非演绎,不过是一些脚注而已。

 

 

       作者简介

       杨安迪

       ◆ 1963 年生
      ◆ 贵州大学美术学院摄影专业教师
      ◆ 2021 年,作品《时间的河流》入选第28 届全国摄影艺术展
      ◆ TOP20·2021 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入展摄影家
      ◆ 2022 年分别在贵州美术馆、贵州省博物馆举办“有界/无界”和“梭戛故事——一个村庄的影像史”个人摄影作品展
      ◆ 第二届、第四届和第八届贵州省文艺奖评委

 

本站内所有图文内容,均归兰州大雅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所有,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技术支持:金睿网络

兰州大雅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静宁路298号中海国际1701-1703 电话:86 0931 4679978 传真:86 0931 2171078